上周,屏边县首届“味道屏边”美食文化节举行,苗族服饰赛装活动尤其吸引观众眼球,“苗族刺绣”的魅力也再次精彩呈现。
苗族刺绣被誉为“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”。因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,但以世代口耳相传的苗歌、传说以及苗绣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手段,苗绣之上,也记述着苗族生产、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绣莉丰乡:民族工艺制品传习所
【资料图】
绣莉丰乡,是滴水苗城景区内一家民族工艺制品厂,厂家开发、设计、制作,经营着许多旅游产品,除了传统苗族服饰制作以外,产品也包括手包、钱包、单(双)肩包、桌布、抱枕等家居用品,以及一些创新的工艺品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该厂的负责人候正伟。
侯正伟,是县级民族刺绣工艺传承人,与作为州级传承人的妻子陶琼莉在2011年开始经营这家“绣莉丰乡”,所谓制品厂不过四层小楼的一楼两间、二楼一间的“小绣坊”,一楼做产品展示,二楼则是堆满物料和缝纫机的工作间。
励志将屏边苗绣工艺扬名,是候正伟建厂的初衷,“让更多人熟知,让更多人愿意学习、传承这一即将被遗忘的技艺。”他说,“2011年新建绣莉丰乡的时候,还是非常艰难的,经过10多年的经营,从一开始每个月仅有几个订单,到现在几乎每周都有订单,而且有更多的苗族妇女愿意重拾手艺,加入到工厂里。”
在一楼的绣品展示间,候正伟兴致勃勃地介绍各种绣法以及纹饰图案传递的意义,他虽不会刺绣,但对苗绣技艺非常熟悉。
五种绣法展现美丽服饰
据他介绍,目前他们掌握的苗绣绣法共有五种,称为梳子绣、数纱绣、汉绣、剪布绣、缠绕绣。
“数纱绣”是苗绣中较简单的一种绣法,即我们平时所称“十字绣”,苗语发音是“捞陡”,大意是“点点滴滴”,该绣法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只要绣错一针,整个绣图就会变形或错位。
第二种绣法“梳子绣”,苗语称“捞哈”,大意是“用梳子梳理”,这一项绣法绣时要数针数,花型十分均匀,“就像老一辈犁地一样,一点一点规整地耕耘。”候正伟一边让妻子展示绣法一边在旁介绍。
五种绣法中,唯一一种需要先做图形再绣的针法,叫做“棒刷”,大意是“汉族的花”,起源于汉族,也称“汉绣”,该绣法的所有构思基本上都是在仿造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,比较写实。
第四种和第五种绣法,叫做“布花”和“缠绕绣”,是其中最难的,也是快失传的两种绣法。“布花”苗语念作“棒陡”,它的主图是用布做出来的,也就是说完成一副“布花”需要两块布重合在一起,一块底色背景,再将另一块剪出图案,并用针将剪好的图案一点点缝起来,最后在镶上彩色的线来做点缀,因此汉语也叫“剪布绣”。“缠绕绣”是最难的一种绣法,它的针脚是一点一点缠绕起来然后再绣上。
(县级民族刺绣工艺传承人侯正伟)
(州级传承人 侯正伟妻子陶琼莉)
候正伟: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学习苗绣
候正伟拿出几块绣片,介绍着上面的故事,“不管何种绣法,都是苗族祖先智慧的结晶,上面记述的故事,构思都是来自日常生活、战争和传说,记录了苗族祖先生活的点点滴滴。”他说,“苗绣的图案都深深地印刻在苗族妇女的脑海当中,代代相传,拿起针线就可以下针绣。”
据介绍,穿在身上的苗族服饰,一般都带着一定含义,如祈福、辟邪等,以表达对故土、前辈的缅怀。苗绣不仅是文化的传承,可以说也是苗族妇女的工作,如候正伟的绣坊,在给工艺品厂带来效益的同时,也为一些赋闲在家的苗族妇女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机会。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苗绣,是侯正伟夫妻共同的愿望。
据了解,2022年底,“屏边苗族刺绣”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近年来,屏边县充分挖掘苗族刺绣文化价值、经济价值,首先是出台非遗传承人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,明确奖励标准,鼓励非遗传承人通过收徒授艺、集中培训、直播授课等方式,持续建强传承人队伍,成立苗族刺绣协会,常态化开展“最美绣娘”评选活动;其次,屏边县通过构建“企业下单+合作社接单+家庭绣梦工坊出单”生产模式,帮助绣娘在家门口就业;最后,屏边县积极参与各级别博览会、刺绣展示评比等活动,在省、州级刺绣展示评比、学术交流中获奖10余次,不断提升屏边苗绣知名度。
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
郭磊锡 图
编辑 李娇蓉
审核 刘娅娟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