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8月14日,#当你被缅甸语专业录取#登上微博热搜。当时,一名自称“蒙绍奇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,发帖称自己被广西外国语学院缅甸语专业本科录取。众多网友纷纷在下方留言,表示“答应我毕业之后不要给我打电话哦”,很快引发热议。然而,就在这则帖子登上热搜的同一天,广西外国语学院发布辟谣声明,表示帖中录取通知书系P图替换,所述内容均为捏造,校方已经报案。
作为事件的旁观者,我们很难确定:这位“蒙绍奇”是出于什么原因,才要冒充缅甸语专业学生。但从结果上看,他无疑成功收获了流量与关注。而这也从侧面说明:缅甸语——这个曾经少有人关注的冷门小语种专业,如今已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广西外国语学院亲自下场打假,否定了“蒙绍奇”身份的真实性。然而,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中,的的确确有不少正在学习缅甸语的学生,就读于广西某高校缅甸语专业的林芸芸(化名)就是其中一位。#当你被缅甸语专业录取#登上热搜后,林芸芸曾在微博上发文,试图澄清外界对本专业的误解。然而,她的行动换来的,却是一连串的嘲讽和攻击。
尽管也有网友对她表示支持,但是,诸如“谁好人读这个专业啊”“你是不是被诈骗洗脑了”“写好遗书再去吧”之类的留言层出不穷,对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。面对媒体采访,林芸芸还表示:自己的许多同学和朋友,仅仅因为学习、工作的内容与“缅甸”二字沾边,便受到了网暴的困扰。这些极不友善的言论,明显超出了网友之间开玩笑调侃的范畴,而转化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恶意。
平心而论,针对缅甸语专业输出恶意的人,未必是一贯素质低下的“网络喷子”。其中许多人甚至可能以为自己站在正义一边,是在用行动“反诈防骗”。然而,不论发言者持有何种动机,也不论社会有多痛恨境外诈骗分子,对无辜者发动网暴,都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。而对缅甸语这样一个正规高等教育专业,我们也应客观看待,而不能仅凭直觉便乱贴标签。
诚然,威胁民众财产安全的电信诈骗团伙,有不少都盘踞在缅甸。某些心术不正的国人,利用自己在缅甸的关系与资源专门坑害同胞,也是确实存在的现象。但是,这和缅甸语专业,以及学习这一专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必然联系。且不说许多身在缅甸的诈骗分子根本不会说缅甸语,也不需要会说缅甸语。就算个别犯罪分子确实学过缅甸语,也不该因此抹黑整个专业。
当一个人想要犯罪时,任何专业背景都可能成为其犯罪的助力——懂化学的犯罪分子可以制毒,会编程的犯罪分子可以入侵计算机系统。但是,没有人会因此认为这些专业有问题。任何犯罪行为,都只能归罪于犯罪者,而不能归罪于他们掌握的知识、技术、专业技能,缅甸语也是一样的。说到底,缅甸语只是一门外语、一件工具。工具没有善恶之分,更谈不上有什么原罪。为善还是作恶,只取决于运用工具的人。社会没有理由让一门外语承担其承担不了的责任,更不能盲目地给学习这些外语的人贴上负面标签。
正如林芸芸同学所说:“学习缅甸语和电信诈骗没有任何关系,国家需要一定的人才储备。不管是中缅贸易,还是边境管理业务,都需要会缅甸语的人去协助。与其痛骂缅甸语,不如痛骂在缅甸干坏事的人。”与此同时,广西外国语学院也表示:“缅甸语专业是广西外国学院的特色专业,通过缅甸语专业学习,学生毕业后可在对外经贸、教育、旅游、外事、文化、新闻出版等行业从事翻译、教学、管理等工作。”中缅两国之间需要正常的政治、经贸、文化交流,就必然需要有人学习、掌握缅甸语,这和反诈防骗是并行不悖的两码事。
对于那些盘踞在外国的电信诈骗集团,我们当然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。但是,乱贴标签无助于反诈防骗。我们剑锋所指的方向,应该是犯罪分子,而不是学习缅甸语的年轻学生,或是正常从事合法涉外工作的人。
(原题为《反诈防骗,不需要给缅甸语专业贴负面标签》作者 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)
标签: